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引言:孩子一天天長大,做父母的該如何了解孩子的內心?這似乎是困擾所有家長的問題。于是,有些家長可能會選擇偷看孩子的日記來了解他們。曾經有一份調查表明,近40%中小孩子的日記和信件被父母偷看過。
記者調查了福州市部分中學的孩子,大多數的孩子認為每個人心里都有屬于自己的小秘密,家長做這種偷偷摸摸的事情,不僅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還毀了父母在他們心中的形象。而做父母的也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采取“偷窺”行動的,他們也有一肚子的“苦水”要說,我們的話題便由此展開——
律師說法:
福建力群律師事務所傅繼林律師認為,父母的這種行為是一種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因為侵權者往往是青少年較為親近的父母、老師,所以現(xiàn)實生活中訴諸法律的極少。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guī)定,隱私權受法律保護。2007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0條明確規(guī)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第31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代為開拆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父母有教育、管理孩子的義務,但父母只有在有充足理由認為子女有不良行為時,才能以承擔監(jiān)護職責而非侵權為由,采用有效方式來約束子女的思想和行為。
孩子心聲:
小佳(化名),福州教育學院附中高二孩子。她告訴記者,自己在上中學后就有寫日記的習慣,高一下半學期,她的學習成績開始下滑,父母懷疑她早戀,總想找機會知道是否有什么秘密,于是翻看了她所有的日記。不僅如此,有一次,小佳放學回家后,父母還胡亂針對她日記中一些對未來憧憬的話語狠狠地批評她,小佳一氣之下把所有的日記都燒光了,并且發(fā)誓,再也不寫日記了!
楊橋中學一位女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講述了她被母親翻看書包后的心情:一個周末,我準備痛快地玩一天,因為一個星期的緊張學習使我頭暈目眩�?墒�,在我回來后,卻發(fā)現(xiàn)書包被翻過了。于是,我立刻想起了書包里的日記本。果然,日記被媽媽翻看了,并且寫了留言。雖然事后她向我道了歉,但這道歉又有什么用呢?日記寫的是我心中的秘密,是我從來不肯泄露的私事。當時我又羞又憤,真想大聲對媽媽喊:“你為什么要這樣做?”我真想沖出家門,去遠方,甚至想到了死……
“當發(fā)現(xiàn)媽媽偷看我的日記時,我感到憤怒。雖然媽媽是較親的人,但是我覺得她侵犯了我的隱私。”福州十五中的童童(化名)同學在發(fā)覺母親偷看過自己的日記后,也向記者如此訴苦道。
家長觀點:
小佳的父母對記者說:“我們是她的爸爸媽媽,是監(jiān)護人,看看她的日記和信件算什么?”他們覺得孩子有時候不善于與父母溝通,想要知道她的想法非常不容易,從日記中可以看出她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孩子社會經驗不足,做事往往容易走極端,看孩子的日記能夠準確、及時地了解她的思想,是家長了解孩子惟一的途徑。
黃女士(童童媽媽):從理論上講,我也覺得應該尊重孩子的個人隱私�?墒牵诂F(xiàn)實生活中,我確實找不到比這更好的辦法去了解兒子的真實想法。如果孩子有早戀苗頭,我們及時發(fā)現(xiàn),就可以把苗頭掐住,不讓他們犯錯
當然,另外還有一些家長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尊重孩子的隱私,就是尊重孩子”。張先生說:“孩子剛上高中的時候,不愛說話,有事情也不愛告訴我們。他媽曾經和我商量過,想通過偷看日記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但被我拒絕了。反之,我們經常主動關心他,對他遇到的困難只提出建議,讓他自己拿主意。慢慢地,孩子開朗多了,愿意跟我們溝通了。”
相關人士觀點: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福大心理咨詢中心主任何少穎教授認為,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思考自己所處的社會角色,開始懂得如何觀察自己,包括性意識的覺醒、對異性產生好奇等,他們慢慢地有了獨立意識,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有些并不想讓別人看到。而個別家長看了孩子的日記,讓孩子認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孩子反而會鎖上心門,更不愿意與家長溝通了。
為此,何教授提出了建議:1.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不要野蠻地控制孩子。侵犯孩子的隱私,只會造成孩子對人性的敏感,排擠周圍人,情緒上受到波動。孩子不愿意被控制的心理,會讓他們不停地反抗,回避問題,從而與外界隔離,這樣下去父母就無法與孩子交流,從而真正失去孩子的信任。2.家長要從心理上理解和支持孩子。心理上的關愛是父母給孩子較大的財富,適當地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能自己解決的問題,這也是鍛煉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的一種方式。
同時,何教授也建議孩子們如果遇到了被“偷窺”事件,不要用“肢體”語言來表示反抗,大哭大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跟父母坐下來談話,希望父母能夠充分地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真的遇到困難時自然會向他們求助,這樣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途徑。 (來源: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