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上海

課程咨詢: 400-810-2680

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獲取驗證碼

請選擇城市

  • 上海

請選擇意向校區(qū)

請選擇年級

請選擇科目

立即體驗
當前位置:北京學而思1對1 > 舊站備份 > 正文
內容頁banner-一對一體驗

[熱點關注]高考失利后變怪癖 鄉(xiāng)村教育方向為何一錯再錯?

2009-02-25 10:22: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文章作者:匿名

  在村里,那些高考失利者變得怪癖不群,而低學歷的反而顯得自信——

  較近在農村奔走,目睹農村和農村教育之現狀,覺得有許多話不吐不快。我曾經以為,農村孩子都應該通過刻苦學習考上大學,后來,我逐漸意識到,這條天經地義的道路,實際上無法改變大多數農村孩子的命運。

  我的老家在一個距離北京大約1900公里的小村莊。如今在腦海里回憶起村里的讀書人,我印象較深的有兩位。他們的遭遇迫使我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樣的教育更適合農村?

  其中一人是在我讀小學的時候開始參加高考,當我初中畢業(yè)時,他還在為此拼命。我偶爾見到他,身材清瘦,鼻梁上架一副高度近視眼鏡,穿著藍色的中山裝,低著頭在田間小路上匆匆而行,基本不與村民打招呼。他較終沒能成為一名大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村民們同情、感嘆或嘲諷的對象。

  另一位是我的鄰居,大我3歲,在復讀3年后與我同年考上大學。但他的運氣很不好,以超過本科線的成績被一所?茖W校錄取,畢業(yè)后因未能找到工作,好不容易遷出去的戶口又被打回了村里。

  我的印象中,這位老兄在高考之前是充滿活力的,他愛打籃球,喜歡與我們一起唱歌、吹笛子,還承擔了家中的許多農活,曾多次在凌晨五六點鐘把我從床上叫醒,一起奔跑在坑坑洼洼的村道上。那時,他對未來的生活有著美好的向往。高考失利后,他蓄起了胡須,臉上有了遠超出實際年齡的蒼老,開始刻意避免與我們接觸。

  這兩人后來都進城打工了,據說很少回家,也許在他們心里一直橫著一道邁不過去的坎:不能以城里人的身份回到家鄉(xiāng),腰桿子就無法直起來。

  反而是另一位連初中都沒讀完的村民給了我驚喜。我們是同齡人,但小時候成績的好與壞成了彼此交往的障礙,甚至還互相看不順眼,后來幾乎再無聯(lián)系,我只知道他成天駕著一輛大卡車沒日沒夜地奔波。去年10月,他聽說我回來了,便放下手中的活,趕來陪我們釣魚、聊天、吃飯,顯得自信、真誠而大方。

  這讓我想起了韓少功的一篇有關教育的文章,他在其中這樣描寫他所觀察到的鄉(xiāng)村少年:“我發(fā)現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實、實干能力強、人際關系好的鄉(xiāng)村青年,大多是低學歷的”,“如果你在這里看見面色蒼白、人瘦毛長、目光呆滯、怪癖不群的青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們的身份:大多是中專、大專、本科畢業(yè)的鄉(xiāng)村知識分子。他們耗費了家人大量錢財,包括金榜題名時熱熱鬧鬧大擺宴席,但畢業(yè)后沒有找到工作,正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和自我心理壓力,過著受刑一般的日子。 ”

  北大的錢理群先生深入觀察并參與到鄉(xiāng)村教育的實踐當中后,認為鄉(xiāng)村教育應肩負三重使命,一是向高等學校輸送人才,二是向城市建設輸送有文化的勞動者,三是理所當然地要擔負起培養(yǎng)農村建設和改造人才的重任。

  誠然,沒有任何人、任何機構有權利把農民的活動范圍限制在農村,農民進城是生存與發(fā)展所需,是正當的選擇,應該得到尊重和鼓勵。我憂慮的是:鄉(xiāng)村教育只助力了它的先進重使命。

  盡管這些年,鄉(xiāng)村教育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基本告別了“上不起學”的階段。但我們還是會驚訝地發(fā)現,80多年前,陶行知評價“中國鄉(xiāng)村教育走錯了路”,如今看來依然適用。“他教人離開鄉(xiāng)下向城里跑”,“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等等這些問題顯然普遍存在。

  教育要通過提供智慧、能力與情感以確保人的多種選擇成為可能。

  在一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在生活環(huán)境迥異于城市的農村,對于鄉(xiāng)村少年的發(fā)展,需要確定什么樣的教育目標?我認為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院劉鐵芳教授所言抓到了要害,即如何在置身現代化的大背景下,立足鄉(xiāng)土,培育鄉(xiāng)村少年對鄉(xiāng)村社會良好的情感依戀與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基本自信;又不拘泥鄉(xiāng)土,有開闊的胸襟,能積極迎接外來文明的沖擊,從而給他們的生存敞開一種開闊而健康的空間。

  教育沒有改變社會尤其是城市人看待農村的偏見、無知乃至愚昧,也沒能淡化農村人內心根深蒂固的“讀書功利化”的觀念,這是很糟糕的。

  面臨這種現狀,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很有難度:那些無法通過正規(guī)教育成為城里人的農村青年,或者大學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的人,如果在外面過得并不好,農村是否能夠吸引他們回來?當然,農村之缺乏吸引力,其較大的障礙不在教育的滯后而是來自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但是,教育對此是否應該有所作為?它能否既培養(yǎng)人們改造農村的能力,又能引導他們安心扎根于鄉(xiāng)土?

  新農村建設的主力是農民,如果這些主力軍都不愿意待在農村,那這項偉大的工程就很難有起色。陶行知曾對鄉(xiāng)村學校寄予厚望,稱之為“今日中國改造鄉(xiāng)村生活之可能的中心”,在他看來,“改造社會而不從辦學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內心;不能改造人的內心,便不是徹骨的改造社會。”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鄉(xiāng)村教育應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陶行知將開荒、造林、修路、自食其力、實行“自有、自治、自享的”村政都視為鄉(xiāng)村教育的內容,把“孩子生活力豐富不豐富”,而不是校舍如何,設備如何,作為“看學校的標準”。他提倡的正是一種活的教育,而這種教育,在陶行知看來,“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團體單獨辦得成的,我們要有一個大規(guī)模聯(lián)合的,就是教育與農業(yè)攜手”,把辦學與改造農村社會結合起來。

  要達到這樣一個理想的程度,當前,首要的是要重新確立教師在鄉(xiāng)村的地位,努力改善他們的福利待遇。只有事實上確立了教師在鄉(xiāng)村和鄉(xiāng)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才可能激發(fā)出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也才能吸引那些具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的鄉(xiāng)村教師安心于此。

  此次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期待有關方面能夠高度重視、研究陶行知的思想遺產,以尋找一條適合農村實際的教育發(fā)展之路。

文章下長方圖-作文精選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立即領取中小學熱門學習資料
*我們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電話聯(lián)系
側邊圖-1對1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