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上海

課程咨詢: 400-810-2680

預(yù)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獲取驗證碼

請選擇城市

  • 上海

請選擇意向校區(qū)

請選擇年級

請選擇科目

立即體驗
當前位置:北京學而思1對1 > 舊站備份 > 正文
內(nèi)容頁banner-一對一體驗

巧用心理效應(yīng),合理實施批評

2009-06-08 10:29:54  來源:網(wǎng)絡(luò) 文章作者:匿名

  批評是家庭教育過程中一種常用的教育手段�?梢哉f,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批評。然而,批評是把雙刃劍,用得恰當,批評是一劑良藥,可以讓孩子心服口服,成為孩子改正錯誤的契機,使批評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會像一柄利刃刺傷孩子的心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并造成孩子與父母的對立。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家長批評孩子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批評的方法,還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應(yīng)的制約,如果家長能了解和把握這些心理效應(yīng),巧借積極的心理效應(yīng),消除批評中的消極效應(yīng),采取適當?shù)呐u方式與措施,就能讓批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椰殼效應(yīng),讓批評變得甘甜

  一位朋友的兒子不愿意吃飯,于是他把一個椰殼鋸開,用它盛飯,結(jié)果兒子吃得津津有味。椰殼效應(yīng)給我們的啟示是:把批評包裝一下,給它裹上一層糖衣,讓批評變得甘甜,教育效果會更好。

  有一位母親發(fā)現(xiàn)她的女兒拿走了自己夾在書中的一張嶄新的10元鈔票。她心里非常生氣,但她并沒有找來女兒興師問罪,而是按原樣將錢又放進女兒的文具盒中。晚上,當女兒做完功課以后,這位睿智的母親為女兒遞上一杯熱騰騰的牛奶,親切地對女兒說:“好孩子,來,休息一下吧,媽媽給你講個故事。”于是,她講了一個孩子怎樣從小偷小摸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講完故事,她只字未提10元錢的事,而是輕輕問女兒:“故事好聽嗎?媽媽下次再給你講。”她深情地看了看女兒閃動的清澈的眼睛,給女兒蓋好被子,道了聲:“媽媽愛你,晚安。”第二天清早,母親發(fā)現(xiàn)餐桌上壓著那張10元鈔票,旁邊還寫著一張紙條:“媽媽,我也愛你。”

  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誤,簡單粗暴的批評可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而讓甜甜的批評誘導孩子,就能將孩子“犯錯誤”過程中的不利、消極因素轉(zhuǎn)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給孩子以自我反省的契機、自我修正的時間。

  二、巧用“禁果效應(yīng)”,學會反彈琵琶

  禁果效應(yīng)"禁果"一詞源于《圣經(jīng)》,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xiàn)象,稱之為"禁果"效應(yīng)。

  經(jīng)�?梢钥吹揭粴q多的孩子,媽媽對他(她)說:“不要扔奶瓶啊。”孩子聽了馬上“啪”把奶瓶扔了,“不要把那積木放進口里!”孩子聽了馬上把積木塞口里。媽媽的“不要”較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曾經(jīng)看到令人心痛的一幕: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冷天把鞋子脫了在地上走,她的姥姥為了叫她把鞋子穿上手拿小樹枝打她:“你穿不穿?不穿?不穿?不穿......”每說一個“不穿”就把樹枝抽下去,小女孩不停的痛哭:“不要打、不要打。”可是任憑姥姥一直打到停手她就是不穿鞋子。一個7歲的孩子總喜歡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媽媽在多次警告無效后,對正在踢球的孩子威脅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戶上,我就揍你一頓。”不一會,“嘩啦”一聲,窗戶玻璃碎了。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jié)果呢?因為家長對孩子的威脅,只能誘發(fā)孩子的挑戰(zhàn)性,結(jié)果孩子以反抗家長意志的行動,來證明自己并不是膽小鬼。

  “禁果效應(yīng)”告訴我們:如果對禁止的事情掖著捂著“捉迷藏“,孩子往往會尋根問底闖禁區(qū),探個究竟試試看。因而我們在批評教育孩子時,不宜硬性禁止,而應(yīng)該注重引導。首先是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歡而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文章下長方圖-作文精選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立即領(lǐng)取中小學熱門學習資料
*我們在24小時內(nèi)與您取得電話聯(lián)系
側(cè)邊圖-1對1寒假

限時免費領(lǐng)取

0% buffered00:00Current time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