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山東教育部門敢于先進個吃螃蟹,不唯考分錄取新生的的勇氣和做法固然值得贊賞?勺屓擞X得美中不足的是,哪些考生被“綜合”出局了,哪些考生被“綜合”進來了,他們的高考分數(shù)是多少,素質(zhì)分數(shù)又是多少,等等,這些明細情況為什么不能一一公諸于眾呢?
也許有關方面出于對考生信息資料保密的考慮,但既然事關教育公平和考生個人的切身利益,那么此刻“保密”理所當然要退居其次。至少不能讓那些被“綜合”掉了的考生蒙在鼓里,同時也好讓社會公眾看看,整個“綜合”的過程是不是貫徹了公平、公正的原則,有沒有暗箱操作、見不得光的成分。
頻頻曝光的諸如官員子女民族身份造假事件等等,讓人們充分領教了高招領域“潛規(guī)則”的可怕。依“綜合評價”招錄考生,如果不能做到公開、透明,置于社會監(jiān)督之下,自然很難消彌公眾的懷疑:連加分政策這樣的“硬杠杠”尚且不“硬”,具有隨意性的“綜合素質(zhì)評價”會不會成為權力尋租的又一個變種?
無數(shù)事實證明,沒有透明,缺乏監(jiān)督和約束,再好的政策、制度都可能滋生腐敗和不公,為權力尋租者大開方便之門。一旦“綜合素質(zhì)評價”成了“綜合”權力分、背景分、后臺分,原本旨在促進教育公平的改革則只能淪為少數(shù)官宦子女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