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1.請檢查你輸入的網(wǎng)址是否正確。
2.如果您不能確認訪問的網(wǎng)址,請瀏覽愛智康網(wǎng)站地圖查看更多網(wǎng)址。
3.您也可以返回首頁。
“高考語文閱讀題難倒原文作者”近幾年頻成熱點新聞。2009年,福建省高考語文閱讀題選取了周南的《寂靜錢鐘書》一文。而作者周南自己做了一遍總分15分的題,卻只拿了1分。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了我內(nèi)心較真實意圖”的選項,參考答案卻是不得分的。這件事一度被看做是我國高考制度的一大笑話。
然而,為何作者心中的“正確”答案卻不是高考命題的得分答案?周南事件是否就是對高考制度的諷刺?昨天,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guān)教育相關(guān)人士,對中、高考相關(guān)命題及其意圖進行了剖析。
診斷中常被忽略的問題1
文字的自我言說與語言的多義性
《寂靜錢鐘書》倒數(shù)第二段寫道:“寂靜,這是錢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為什么他的離世和10周年紀念都如此寂寥,這正是他一生的格調(diào)。”對這一段,福建高功課問:“加點詞語‘格調(diào)’的內(nèi)涵豐富,請簡要分析。”作者周南表示,看到這道題后就一下子傻了。“我沒有想那么多,寫到那里,順手就用了‘格調(diào)’一詞,哪有多少豐富的內(nèi)涵?”
周南的話看似是對我國高考制度的一大諷刺。然而,長期從事中、高考教育工作的齊曉燕老師卻表示,這話未必就有道理。齊老師說,周南的例子非常典型,代表了許多考生對中、高考部分題型的誤解。而從解釋學(xué)和語言的多義性角度來看,周南沒有“理解”好自己文章,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為,“當(dāng)某個作者寫出一個文本之后,這個文本所表達意義已與作者所想表達的意義分離;蛘邠Q句話說,除了作者想要言說的意義之外,文本本身也在向讀者言說。通常,人們會認為,一個文本只是表達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但事實上,文本自身的言說,未必就與作者言說的意義相同。”
齊老師舉了一個較為通俗的例子,如某人寫了一句話“我學(xué)習(xí)雷鋒的故事”,F(xiàn)在要讀者解釋這句話的涵義,通常會有兩種理解。其一為“我在學(xué)習(xí),并且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是雷鋒的故事”;其二為“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關(guān)于我學(xué)習(xí)雷鋒的”。“對于這個例子,作者可能認為自己只表達了其中某一個涵義,但他恰恰忽略了語言的多義性。”齊老師表示,僅是一個“的”字,是否處在第二格上,就能影響整個句子的涵義,更何況豐富的日常語言。
“周南在寫這篇文章時,的確可能是信手拈來,沒有考慮到‘格調(diào)’一詞的內(nèi)涵。但文本一旦面向讀者,它就開始向讀者自我言說了它自身的意義而這就不一定與周南所想表達的相同了。”齊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