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上海

課程咨詢: 400-810-2680

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獲取驗證碼

請選擇城市

  • 上海

請選擇意向校區(qū)

請選擇年級

請選擇科目

立即體驗
當前位置:北京學而思1對1 > 初中輔導 > 初中語文 > 正文
內容頁banner-一對一體驗

《端午的鴨蛋》有關資料-初中八年級語文

2016-11-06 12:09:42  來源:愛智康

  《端午的鴨蛋》有關資料-初中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的作者是汪曾祺。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我國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他的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都曾獲獎,一些作品還被翻譯到國外。他還曾創(chuàng)作和改編了京劇《范進中舉》、《王昭君》及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等。下面給大家介紹《端午的鴨蛋》有關資料-初中八年級語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端午的鴨蛋》訓練大匯總


  《端午的鴨蛋》有關資料-初中八年級語文


  一、汪曾祺散文的特點──小敘事(龍協(xié)濤)


  在當代文壇,當人們熱衷于“大敘事”,習慣欣賞“大事物”“大場面”“大結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時,另一種與之相反的審美情趣悄然興起,即著眼于“小場景”、“小敘事”,著力寫凡人小事,寫油鹽醬醋茶,寫“一地雞毛”……汪曾祺就是這種審美情趣的杰出代表。當他80年代重出文壇的時候,他的“小敘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轟動”。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于他接受過西南聯(lián)大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fā)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tǒng)和五四散文傳統(tǒng),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xiàn)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較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價值。他長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fā)現(xiàn),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xiāng)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y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tài)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當今社會,由于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征。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于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于世道人心有補,于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于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F(xiàn)代藝術,太多的夸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xiàn)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后。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么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fā)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選自《凡人小事真境界》)


  二、汪曾祺散文的特色(劉愛芹)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xiāng)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蚰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瞅準了一只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fā)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較后談到文學創(chuàng)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xiàn)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xiàn)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選自《品文如品瓜》)


  

請點擊下載附件

點擊下載

點擊下載試題:《端午的鴨蛋》有關資料.rar

 

 

  《端午的鴨蛋》有關資料-初中八年級語文!為大家介紹好了,如果大家還有什么問題的話,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4000-121-121!有專業(yè)的老師為您解答!

文章下長方圖-作文精選
立即領取中小學熱門學習資料
*我們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電話聯(lián)系
側邊圖-1對1寒假

限時免費領取

0% buffered00:00Current time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