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在哈佛大學的一次入學診斷中,一位孩子推開教授的辦公室大門。教授一言不發(fā)地坐在桌前看報紙,只說了一句話:“請嚇我一跳。”孩子二話不說,拿起褲兜里的打火機點燃了教授手中的報紙。這位孩子較終被錄取了。
這是關于哈佛大學自主招生診斷的一則故事。2003年,這樣的入學方式開始在中國的大學出現(xiàn)。
那年,清華大學利用自主招生政策破格錄取了因見義勇為負傷而影響高考成績的河南孩子張亞超。清華大學組織了10位教授對他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刪掉。通過開放式的問題對他的基礎知識、思維能力、思想品質等進行了全面考察,較后清華大學錄取了他。
從實地調(diào)查,到筆試,再到刪掉,中國大學的自主招生邁出了審慎的先進步。從那年開始,高考制度的堅冰開始有了破裂的跡象。自主招生向廣大考生們透露出一個新的信息:分數(shù)不再是的錄取標準,你的大學可以預訂。
8年一夢。自主招生成就了萬千學子跨入學校的榮耀,成了一條考生“預訂”心目中的大學的捷徑。10月,新一輪的高校自主招生即將拉開大幕。自主招生是什么?自主招生真的自主嗎?它有著怎樣的報考門檻?如何才能在自主招生診斷中穩(wěn)操勝券?請和我們一起了解今天的自主招生診斷。
自主招生的五道坎
采寫/本刊記者盲超特約記者莫桃整理黃偉瑩
“當年我看到這個消息,心里高興得就跟揣了只小鹿砰砰直跳。”小謝在高中是遠近聞名的才子,可是與出眾的文史成績相比,數(shù)學成績卻矮了一大截,正是自主招生拉近了他與北大博雅塔的距離。
眾所周知,如果想通過高考途徑上清華、北大、復旦等學校,各科成績必須均出類拔萃,因為各校動輒600多分的錄取控制線容不得考生有哪一科考低分。因此每年都有不少偏科的人才被學校拒之門外。
8年來,自主招生給予了這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圓夢學校的機遇。然而8年的自招之路并不優(yōu)秀,從自主招生改革試點之日起,質疑聲就不絕于耳,自主招生改革自身存在的諸多弊病,更讓不少人呼吁干脆取消自主招生、取消高考加分,回到全國一張試題的時代。
有志于參加自主招生的同學,下文的“五道坎”是你過關斬將獲取成功前必定要跨越的診斷門檻;對自主招生暫且“無愛”的同學,不妨看看自主招生離你有多遠,不要輕易浪費了“預訂”大學的好機會。
先進坎:與證書:自主招生的門檻?
年級一等獎學金、馥華獎學金、高中化數(shù)理聯(lián)賽省二等獎、鋼琴八級證書……在自主招生報名截止前一周,劉華和父母把一切能找到的證書都翻了個遍。“如果沒有這些證書,我連校內(nèi)推薦參加自主招生的資格都拿不到。”
在自主招生選擇診斷之前,總會有大批像劉華一樣為準備各色證書而疲于奔命的孩子。因為自主招生讓“分數(shù)不再決定一切”,考生們都希望能展現(xiàn)其在診斷之外的特長。而“特長”極其抽象,人人都有特長,誰的更“長”?終歸還得拿證書和獎項說話。
但自主招生真的“不在乎”分數(shù)嗎?去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委托北京市場咨詢公司和網(wǎng)絡對7名公眾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54.0%的人認為自主招生選擇的對象應是“特長生”,52.9%的人認為是“杰出而偏科的孩子”。實際上,在高校自主招生的發(fā)展道路上,留下腳印的“特長生”、“偏科生”寥寥,自主招生更像是“成績優(yōu)異”、“綜合素質高”的考生巔峰對決的角斗場。
翻看自招院校的招生簡章,“學習成績優(yōu)異”、“身體健康”、“綜合素質較高”、“全面發(fā)展”成了較基本的報考門檻。不少高校還明確規(guī)定,報考者必須是省或區(qū)、市重點中學的年級前幾名。“北大校長推薦制”曾寄托著公眾對校長舉薦“偏才”、“怪才”的希望,然而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成績”依舊是校長們較看重的推薦理由。校長們舉薦的孩子普遍成績優(yōu)秀,多為各類國家、省市級診斷的?,有的甚至已獲得優(yōu)秀孩子資格。如江蘇“校長推薦先進人”——南京師大附中推薦的匡超就是一個“全才”,憑實力就可以考上北大。這不僅是對指標的極大浪費,更是對“唯分數(shù)論”的又一實踐。
“很多獲得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診斷加分的孩子,較后都直接考上了北大,加分只是對他們選專業(yè)有幫助。”某示范性高中的教務處主任表示。據(jù)了解,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去年有3個孩子通過了清華大學的自招,但較后他們都無需加分便直接考上了清華。加分之于他們,更像是“心理備胎”——有了加分就不用擔心發(fā)揮失常、與學校失之交臂,有助于他們在高考中無心理壓力地發(fā)揮。
從何時起,我們才能不再以診斷分數(shù)作為衡量人才的準繩,自主招生不再是考生的“走秀場”,真正成為“偏才”、“怪才”進入一流大學的高速通道?
第二坎:頻繁奔波:只為增加命中率?
“高校自主招生各自為政,高三一年簡直成了‘診斷年’!”南通一所重點中學班主任告訴記者,“去年班上有幾個診斷成績不錯的孩子,一個寒假就趕考了七八場,基本上是在火車、飛機和診斷中度過。”
孩子要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必須報名參加學校的自主招生診斷。武漢大學招辦主任吳奕曾建議考生“參加高校自主選擇錄取的次數(shù)一定不要多”,但考生為了增加命中率,還是選擇了“多多益善”,以實現(xiàn)“東邊不亮西邊亮”。結果孩子不但得為不同的診斷做準備,還得花費趕考的交通費、住宿費。但是想到那20分、30分不等的優(yōu)惠,誰不動心?每當高校自主招生診斷時間與中學期末考、模擬考時間接近時,孩子更是焦頭爛額。不少孩子抱怨:“每一場診斷都很重要,但差異很大,我們在復習時需要不停‘調(diào)頻道’,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