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2月12日,“復旦水平診斷”(俗稱“千分考”)拉開了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選擇錄取的序幕;2月19日,由清華、上海交大、人大等7校聯合舉辦的“高水平大學自主選擇學業(yè)能力診斷”(簡稱AAA診斷)打響了2011年高校聯考“首戰(zhàn)”;2月20日,北大、復旦、港大等13校組織的“綜合性大學自主選擇錄取聯合診斷”掀起綜合素質人才選擇的面紗;2月26日,同濟、哈工大等“同盟”9校將聯合開考……
短時間內的高密度自主招生診斷,對廣大考生和家長可謂嚴峻考驗,從“一考定終身”到“多考定終身”,高招改革究竟是高校優(yōu)先抱團搶生源還是科學多元選才?孩子選擇權增加為何反而負擔加重、困擾增多?高水平大學抱團自主招生對高中教育的影響和壓力如何?
一問:是優(yōu)先抱團搶生源還是科學多元選人才?
我國高考自主招生進入第9年的探索,陣容發(fā)展到80多所高校,現在又形成了三大聯考陣營,但是對于自主招生、特別是聯考的質疑聲始終不曾停歇。自主招生究竟是否成功彌補了高考選才機制的不足?是“同樣的篩子”還是選才的新通道?
“自主招生的積極意義,就是從‘一個模子、一個出口’的教育方式,轉向多元化人才選擇培養(yǎng)的模式。”同濟大學教務處長廖宗廷說。北大上海招生組組長林純鎮(zhèn)則表示,根據綜合性大學對人才選擇的不同需求,自主招生在考察孩子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突出對孩子視野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考察,更加突出對孩子未來學習潛能的考察。
“目前經過自主招生選擇預錄取和加分的孩子,大多數和高考錄取的孩子重疊,那么,原本高考就能選擇出來的人才為什么要付出那么多的人力、精力、物力,通過自主招生來選擇?同樣的篩子沒有必要放兩把。”的成功教育倡導者、上海市閘北區(qū)新八中校長劉京海尖銳地指出,“自主招生的根本目的,應該是高校能招到與自己辦學理念一致的孩子,孩子找到與自己發(fā)展目標一致的學校,是使原本的高考體制中無法選出來的特色孩子得到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不是現在比高考更難、加重考生負擔的‘小高考’。”
針對高校通過自主招生“掐尖”的質疑,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秦紹德說,在世界范圍內和世界一流大學進行生源競爭,為中國的自主創(chuàng)新選擇人才,是中國大學的使命所在。“我們至少在聯考學校內部達成了共識,大家地位平等,充分尊重孩子選擇自由,不進行惡性競爭。這應當是一個進步。”
二問:如何讓考生避免疲于診斷?
聯考高校的招生部門負責人均在不同場合表示,高校聯合展開自主招生診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減輕考生負擔,讓考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2011年三大自主招生“聯盟”中共聚集了29所國內知名高校,一個孩子較多可以同時報考其中的7所,只需要參加三次筆試。
記者采訪發(fā)現,在被賦予更多選擇權的同時,考生們無論是從迎考心態(tài)和實際準備狀態(tài)均不輕松。華師大二附中的考生李陽成績優(yōu)秀,為了迎接2月12日舉行的“復旦水平診斷”和19、20日的兩場學校聯考,他從去年暑假開始就進入了“準備”狀態(tài)。“父母花了將近1萬塊錢為我報名參加校外培訓班,是專門針對幾大學校自主招生的,但感覺在診斷中幫助不大。”
先后參加了19日AAA診斷與20日13校聯考的上海位育中學考生蔣成說,目前他所面臨的較大問題,恰恰是因為報考學校選擇權增多后帶來的抉擇困境。“我的成績還不錯,當然希望能夠上較好的大學。但是幾個聯考看似錯開了筆試、刪掉時間,實則程序交錯,還要你在短期內準確做出較有利的選擇。”
上海市第二中學的理科考生柴逸森告訴記者,他除了參加學校的數理化診斷外,還利用周末和晚上時間參加校外的高考輔導班。他今年報考清華、上海交大、同濟、哈工大等四所院校,除去申請程序繁瑣,應付不同學校的招考風格來備戰(zhàn)也讓他接近“崩潰”。
記者還了解到,“復旦水平診斷”的刪掉分數線已公布,入圍的考生必須在2月20日上交刪掉材料。因此,很多考生不得不一邊準備當天北大等13校聯考,一邊把一部分精力花費在書寫復旦自主招生的刪掉材料上。
“如果高校自主招生真的是以孩子為本,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就應該真正公平公正地錯時診斷,并在同一個時間段發(fā)放錄取通知。”考生蔣成的父親說,“否則就避免不了搶生源的嫌疑,選擇權事實上仍然不在考生手里。”
復旦大學招生辦的游暢表示,孩子過重的準備壓力與盲目報考有關。“其實每個院校的招生政策和優(yōu)惠條件都不同,考生在報名之前必須要仔細考慮、合理調整、有所取舍,找準自己的定位,實現與心儀學校之間的雙向選擇。但就今年的報考情況來看,似乎理性選擇的考生比例仍然不高。”
三問:自主招生如何與高中教育成功對接?
實行自主招生聯考的學校紛紛表示,希望通過不斷探索,將招生制度改革和高中階段教學改革相對接。上海交大招辦主任陶正蘇表示:任何單次診斷的成績,對全面評估孩子學業(yè)能力而言,都存在一定偶然性。為更合理、科學、有效對孩子學業(yè)能力做出正確、公正、綜合的評估,需要不斷對考察和評估模式進行探索。“上海交大將試點對孩子平時成績的考察,就是要綜合了解孩子在學校里的情況,包括學業(yè)成績、課余活動、興趣愛好、社會服務等,為大學選擇人才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fā)現,自主招生制度的推進實施,已經成為一個對中學教育產生巨大影響的“指揮棒”。劉京海憂慮地說:“現在高中階段的學科教育已經因為高考而層層優(yōu)先,現在孩子為了自主招生要查資料、申請、準備,恨不得更加優(yōu)先。”對此,有關高校招生負責人表示,不能用診斷教育的方法來準備自主招生。同濟大學教務處長廖宗廷更希望通過高招體系的不斷完善,促使學校加強組織引導,處理好自主招生和高考的關系,杜絕各種診斷教育補習班、培訓班的泛濫。
考生家長丁志榮同時是江蘇省南通先進中學的高中語文老師,他表示,自主招生診斷的形式和內容都與高考不同,“自主招生注意知識的積累和靈活運用,這就要求中學教育工作者以后在日常教學中加強這方面的培養(yǎng)力度。”
限時免費領取